History
Properties
Board Member
Press Releases
Concerts
Miscellaneous
Photos
Songs
Music-Lyric
Videos
Austin Chinese Choir
NTU Alumni Chorus
The Dragon Singers
 

About Us

中華音樂協會是一個社會人士所組成的團體,剛開始時,團員們的活動包羅萬象,除了唱歌之外,有各種中西樂器的演奏,平劇清唱等節目,夫唱婦隨,婦唱夫隨的團員,大有人在。 〝從古至今〞所有老資歷的團友們,實在令人敬佩,他們的默默耕耘,及他們〝另外一半〞的全力支持,中華音樂協會才能繼續這麼多個年頭,多少人陸陸續續的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奉獻出個人寶貴的時間與才華,如此薪火方能傳遞。 (轉載.朱琨.2002年.團慶三十周年特刊)
(轉載
.朱琨.2002.團慶三十周年特刊)

  1. Established in 1972.
  2. IRS exempt in 2002
  3. CAMA Charter
  4. CAMA Bylaws
  5. CAMA Finance
  6. CAMA Properties
  1. 細說從頭
  2. 跨世紀的"過渡期"記事(1998--2002)
  3. 歷屆指揮、伴奏及會長
  4. CAMA introduction 中華音樂協會 簡介
  中華音樂協會-細說從頭

中華音樂協會是一個非營利性的音樂團體,不涉政治,不分宗教,現有基本會員七十三人,贊助會員十餘人。會員們來自各行各業,純粹是基於對音樂的喜好聚在一起,彼此切磋琢磨,培養音樂修養,陶冶身心,以期能在緊張繁忙的生活中調濟精神,增進友誼。本著〝以樂會友〞的宗旨,每年舉辦一到兩次音樂會,除了讓會員們一展所長之外,也希望能為華裔音樂家提供表演的機會,自成立迄今已舉辦過四十一次音樂會。

中華音樂協會成立於1972年,原名中華業餘音樂協會(Chinese Amateur Musicians' Association簡稱CAMA)。細說從頭,大致可分為「草創期」、「成長期」和「發展期」三個階段。話說當年(1972~1976)休士頓的華人社會裡,所謂「新移民」為數不多,社團活動少,社交圈也相當小。猶記當時甫入中年〈三十來歲〉的朋友多半不擅「方城之戰」,也甚少縱橫於球場;電視頻道屈指可數,既沒錄影機,更無卡拉OK,三五知己好友闔家小聚時,最大的享受唯吃飯聊天而已。記得有一回,當龍門陣擺到城外,繞城數匝擺不下去時,由金楊碧璣女士提出建議,既然大夥兒都喜愛音樂,何妨在聚會時表現自己的才藝,彼此觀摩學習,兼以聯誼助興。於是一呼「十」應,同聲贊成之下,有了成立一個音樂團體的構想,並公推金楊碧璣為首屆會長。因「謙虛」之故,遂訂名為中華「業餘」音樂協會。

凡事起頭難,初開始時倒的確是相當之「業餘」,練習和表演的場地是會員的客廳,觀眾則為親朋好友,可謂名附其實的家庭音樂會。會員們使出看家本領,或獨奏「中、西樂器」,或獨唱,或平劇清唱,內容形式不拘。有怯場的就結伴上場合唱。表演結束後尚有茶點招待,自娛娛人,又可享口福,真是其樂融融。在此順帶一提的是這個茶點招待的慣例維持了多年,直到觀眾日增,音樂會漸趨正式,頗具規模時才停止。這個「草創期」的合唱團員有十餘人,雖已具雛形,但嚴格說來不能算是合唱,只是無指揮的齊唱而已。與今天注重歌曲詮釋的四部合唱,既要求和聲默契,又要背譜的嚴謹訓練比起來真是不可同日而語。回想起來那時的齊唱,大概和今天卡拉OK的目的差不多,雖無美妙金嗓,也可仗著人多膽壯大大吼叫一番,十分過癮,同樂聯誼的意義遠勝於正式的音樂演出。總括言之,這段「草創期」,因無正式記錄留下,或可謂是中華的「史前時代」。

1975~1976年間,主修聲樂,曾在Fort Worth歌劇院專業演出的林天園女士定居休士頓,並應邀擔任中華合唱團的指揮。1976年初,正巧有一個在Galleria商場慶祝農曆新年活動中演出的機會,在林女士的指導下,臨陣磨槍,結果一鳴驚人,甚獲好評,這是中華首次對外的公開演出。林女士以她多年聲樂專業的素養與經驗,指導團員們基本的歌唱技巧,在十餘位團員中僅有一位女低音獨挑大樑的情況下,勉為其難的由一部齊唱擴展為四部合唱,這才算合唱入門了。她注重唱歌時的字正腔圓,以及隨著指揮的表情和手勢來表達歌曲的情緒起伏。林女士以她富親和力與決斷力的領導長才,多方號召,廣邀愛樂者參加中華音樂協會及合唱團。除定期練唱之外,並積極推動每年舉辦兩次音樂會,以鼓勵團員們勤練不輟。隨著會員的陸續增加,中華音樂協會的組織也漸具規模,訂下了「以樂會友」的宗旨及簡短的「會章」,並成立幹事會,除會長、副會長外,另設文書、財務、公共關係、聯誼等幹事,各司其職,負責會務。每年除音樂會外,也舉辦郊遊、聚餐之類的聯誼活動,於是許多會員的另一半也「婦〈夫〉唱夫〈婦〉隨」的成為贊助會員,音樂會時爭相效力,不分彼此,相處融洽,猶如一個大家庭。這段期間,幸得張雷神父熱心相助,得以借用St. Ambrose Catholic Church 作為練唱及演出的場地,以後凡十餘載,合唱團終於有了一個「家」。這時合唱團團員增至三十餘人,音樂會較前正式而具規模,觀眾也增加不少,節目形式雖多沿襲以往,內容卻豐富許多,並邀請專業音樂家參加演出。這段期間可謂中華的「成長期」。

林天園女士自1976年擔任指揮,至1987年隨夫婿事業變動遷離休城的十餘年間,為合唱團奠基,正如辛勤的園丁,時時呵護灌溉「中華」這株剛萌芽的幼苗,逐漸成長茁壯為一棵迄立不搖的長青樹,實功不可沒。本行機械工程,卻熱愛音樂的吳星宏先生,於中華、狂飆聯合音樂會中指揮演出「西藏高原」一曲,隨後的兩、三年間,曾協助分擔林女士的指揮重任。繼任指揮楊明耕先生,雖非音樂專業人士,然深具音樂修養,於合唱藝術尤有心得。他特別注重和聲完美的訓練與合唱素質的提昇,團員們獲益良多,頗有進步。為鼓勵團員們更上層樓,不以業餘水準為足,同時也因專業音樂家的經常參與演出,乃於1989年決議將中華「業餘音樂協會」正式更名為「中華音樂協會」(Chinese American Musicians' Association,仍簡稱CAMA〉。同時在重質不重量的原則下,將每年兩次的音樂會改為一次,以期精益求精,更創佳績。1989~1990年間,楊明耕先生因個人事業繁忙請辭,由專攻作曲和指揮的蕭楫先生,先則分擔,繼而接任指揮的重任。蕭先生以其豐富的音樂修養及對歌曲感性而深入的詮釋,對作品的處理常有獨到之處。隨著曲子氣勢磅礡或優美輕柔的起伏,引導著團員們適切的表達出歌曲的意境和感情。這段期間,主修聲樂與鋼琴的詹硯文女士也常為蕭楫先生分勞,擔任指揮,她極富感性,以輕柔細膩見長。同時她也指導團員們的發聲練習,並幫忙伴奏。1994年蕭楫先生因工作關係常在外埠,不克專任指揮,所幸此時林天園女士已返回休士頓定居,遂重拾指揮棒。蕭楫先生與合唱團感情深厚,每逢重返休城的短暫時日,仍繼續為團員們盡力,分擔指揮部份曲目。

至1984~1985年左右,中華進入了「發展期」,除自己舉辦音樂會之外,也配合其他音樂家或音樂團體共同演出。例如:1984年與狂飆合唱團聯合主辦,奧斯汀中國同學會合唱團贊助演出的「休城之夜」首開先例;1988年夏為遠道自臺北縣中和市來的秀山國民小學管弦樂團主辦兩場音樂會;以及1992年春為青年鋼琴家劉憶凡先生舉辦的獨奏會等。還記得秀山國小的音樂會上,除了樂團的五十餘位團員以外,還有包括本地三個中文學校的兒童合唱團,青少年合唱團,以及中華合唱團在內的共約兩百人,齊聚舞臺上,同聲高唱「小小世界」,台上台下打成一片,熱情感人,此為中華合唱團首次與樂團合作演出。中華與其他社團間的交流也隨著陸續增加的社團而日增,從早年多次贊助中華學人聯誼會〈CPC〉年度獎學金募款餐會演唱助興,到1996年參加休城華人石油協會的晚會中演出,其間參與的活動不勝細數。印象較深刻的是1989年參加追悼「六四」天安門事件的紀念音樂會和1990年贊助東北同鄉會紀念「九一八」音樂會的演出。另外較特殊的是應邀赴 Golden Age Nursing Home 獻唱,與老人們共渡週末,這些都是很有意義的活動。

自1989年起,休士頓華僑文教服務中心開始舉辦海華文藝季以來的四、五年間,社團間的交流更是蓬勃發展,中華音樂協會多次與好幾個合唱團或樂團彼此緊密合作,聯合舉辦大型的音樂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7月7日紀念抗戰的音樂會,以雙鋼琴伴奏,由中華、狂飆,以及由達拉斯南來共襄盛舉的華聲合唱團,共約百人聯合演出的「黃河大合唱」;以及1993年在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新建的一流音樂廳〈Alice Pratt Brown Hall〉演出黃自的清唱劇「長恨歌」。這兩首組曲在休城的演出均屬創舉,前者波濤洶湧,氣壯山河;後者纏綿悱惻,盪氣迴腸;雖氣氛迴異,卻同樣令人難忘。

近年來,中華合唱團不斷吸收新血,日益壯大。1995年為紀念抗戰勝利五十週年而舉辦的音樂會,全場演唱抗戰歌曲,台上唱得慷慨激昂,台下觀眾亦熱烈地隨聲附和。一曲「松花江上」,竟使不少觀眾唏噓淚流,場面十分感人。因演出成功,口碑甚佳,還應邀遠赴達拉斯演出,此為中華合唱團首次遠征外地。

二十餘年來,中華合唱團何其有幸,能得上述幾位風格不同的指揮全心全力無私的付出,循循善誘,引導著團員們於音樂的領域,日益精進。更有多位深具耐性與熱心的伴奏,陪著團員們苦練,最是勞苦功高。尤其是有好幾位專業鋼琴家在週末的「黃金時間」拋開自己的教學工作來為團員們義務服務,更是難得。劉雯、梁緒華、鍾玉梅、經健敏、王愛梅和蕭桐諸位女士都曾先後為合唱團伴奏多年,其他多位伴奏因篇幅所限,難以盡列。最近幾年,彭小薇女士孜孜不倦的指導團員發聲練習。團員們對他們為合唱團的貢獻都深深銘感在心。

中華音樂協會自1972年成立至今,匆匆已二十五載,回想合唱團從到處為家的「遊牧民族」到有個固定的「家」;從十餘人的一部齊唱,到今天六十餘人的四部混聲合唱;從手捧樂譜「埋頭苦幹」,到完全熟記詞曲,並隨著指揮起伏的手勢唱出感情豐富的心聲。這期間成長的歷程,猶如一粒種子,自發芽以至逐漸成長茁壯,而蔚為一株枝葉扶疏的大樹,都是多年來,指揮、伴奏和會員們共同努力的成果。

由於音樂協會的非營利性質,所有經費均來自會費收入,以及愛樂者的捐助,才能每年免費提供一場音樂的饗宴給休城愛樂的朋友們。謹在此特別向多年來支持我們的忠實贊助會員,以及在音樂會及募款舞會時慷慨解囊,熱心幫忙的所有朋友們致上最誠摯的謝意。我們珍惜這份相聚的情誼,卻不以現有的成果自滿。願彼此共勉,在音樂的殿堂裡更上層樓,也竭誠歡迎愛樂的同好加入我們的陣營。分享美妙的音樂,共創更好的明天!             (江雲清,朱華,李映炎 1997/5/3)

Go to top

 
跨世紀的"過渡期"記事(1998--2002)

1997年中華音樂協會25週年的音樂冊中,江雲清、朱華、李映炎寫的〝中華音樂協會--細說從頭〞它很清楚的介紹出頭25年的歷史,謝謝他們的辛勞,幫了我們在歷史的交代上不少忙,它細述自1972年中華音樂協會如何從〝業餘〞的團體,經歷過草創、成長及發展這三期,而演便成〝樂協〞的今日。

樂協能有今日,完全是歷屆指揮、伴奏、會長、幹事會員們默默耕耘的成果。在25週年的音樂冊中,從蔡興濟大哥的〝銀禧獻辭〞這篇文章裡,我們可以很生動的看到合唱團的演變,蔡大哥寫的是〝從照譜唸唱到背譜歌唱,從荒腔到渾厚圓熟‥從準備很多點心飲料以招攬聽眾,到憑票入場,座無虛席。〞

自1998年至2002年這五年中,可以說是中華音樂協會發展的第四期。雖然說才五年怎麼就是一個階段,那不是時間短了些嗎﹖實質不然。因為就是在這期間,我們何其有幸的攜手跨入二十一世紀,帶著我們的夢想、我們的祝福,雙手迎接著煥然一新的世紀!因此這第四期是個跨世紀的〝過渡期〞。在此期間,多元化形現於演唱會的方式,曲目的選擇,會員人數日逐增加等等方面。這五年中,感謝張廖莉娜、蕭楫、楊明耕、林天園四位指揮耐心的教唱,在蕭桐、梁日華、經建敏三位伴奏美妙悅耳琴聲的協奏中,我們大家同心合力歡樂的又唱了五個年頭,衷心的感謝他們七位的苦心及愛心。

1998年是個別開生面的一年。1月24日德州第一銀行與中華音樂協會合辦了一場藝術歌曲重唱比賽。六十多位好手組成十二隊參賽,構成難得一見賞心悅目曲目多樣的音樂會,這場令人耳目一新的比賽,頗獲佳評,令大家感到僑社的藝文風氣愈來愈盛了。5月17日第三十九屆音樂會更是一場破天荒的〝雙重〞演出。頭半場是張廖莉娜指揮的〝江山萬里情〞是中華音樂協會為了悼念英年早逝的朱克軒會員(林天園指揮的先生)特別誠摯的獻上這場音樂會,以示對他的追思和懷念。後半場是蕭楫指揮的〝黃河大合唱〞,演唱者是由中華合唱團、明湖合唱團及贊助樂友百餘人所組成,並邀請到高度水準的管弦樂團數十人同台助陣,如此龐大的成員,在休士頓大學慕爾氏歌劇院演出,的確是一場壯觀而成功的音樂會。

1999年是溫馨的一年。5月15日第四十屆音樂會是份邀請函,它邀請大家一起在婉轉柔美純淨的〝美的旋律〞中回憶過往,滌淨心靈,分享音樂中帶來的快樂。這次有四個小型重唱樂集,效果良好,也顯示出中華求新求變之心。6月5日的海華文藝季歌謠重唱觀摩音樂會,是由休士頓華僑文教服務中心、德州第一銀行、中華音樂協會聯合主辦,共有十隊人馬參加,每一隊無論是在服裝上或是在排練上,都是有備而來的,他們帶來精彩的演出,既是觀摩更是同樂。10月2日休士頓僑界關懷九二一台灣地震賑災委員會,在華僑文教中心舉行的慈善募款晚會,老僑、新僑、佛教、基督教團體、商號及個人共襄義舉。現場義賣拍賣等賑災活動中,新近成軍約五十人的同心合唱團(大部份團員是中華音樂協會的團員),在張廖莉娜指揮下,我們秉燭演唱「台北的天空」,猶記得當我們演唱時,我心中的感傷加上眼中的淚水,實在令人難忘,緊接著我們唱的這首「中華民國讚」即刻把悲情化成奮勵。等我們聽到葉宏志宣佈,台北經文處全體館員支持我們的演出,捐出一萬五千元賑災,我的淚水也隨著落下來。

2000年是個名符其實的千禧年,是個希望之年。我們祈求著二十一世紀的和平、安定、健康與幸福。2月26日的海華文藝季音樂會是由中華音樂協會、中華老人協會百齡合唱團、中華保健中心合唱團、菩提合唱團聯合主辦。每一個團自己決定自選曲曲目,最後的節目是四團結合在一起的大合唱,演唱團員約150人,唱的三首指定曲是「阿里山之歌」「百合花開」「America the Beautiful」總指揮楊明耕,伴奏姜克強。其他合唱團的指揮有蔡正驊、呂佩琳、王亞文、江震遠四位。在指揮們諄諄教誨下,這一大群熱愛音樂的人士,同心合力的作了一次盛大的演出。9月17日中華音樂協會與休士頓僑教中心聯合主辦袁晨野音樂講座會,現場觀眾十分踴躍,袁先生當場指導學員們演唱技巧。10月間程進財氣功大師,親自示範並教大家如何運氣。11月5日錢護壯博士講解發聲的原理,放映發聲時聲帶變化的錄影,幫助大家學習如何正確而合理的使用聲音。

2001年是個思親感恩之年。5月5日第四十一屆音樂會約七百人冒著雷雨觀賞這一場〝五月馨香頌慈恩〞,在張廖莉娜和楊明耕輪替指揮,梁日華伴奏下,我們唱出海外遊子思鄉思親的情懷,我們歌頌出對雙親的恩情難忘,緬懷時光的流逝,親情的永垂不朽,進而推己及人博愛人群。這次很榮幸的請到女高音鍾曼琳女士同台演出,讓大家領略美聲唱法的精妙。同時中華文化學院和長青中文學校16名兒童登台獻唱,克里門高中學生李念芬吹長笛,譜成老中少同頌慈恩曲的一幅動人畫面。9月26日中華音樂協會終於在王泰復會計師的協助下,申請到免稅機構的名義,這真是件令人興奮的喜事,有了這件法寶,我們的活動除了舉辦音樂會之外,如何深入社會與其他的音樂社團學習合作與共勉,秉誠著我們這麼多年來對音樂的熱情,對團體的奉獻,仔細的檢討出往後該做些什麼事,該往那些方向發展、創造及回饋社會,這些都是很有意義,值得令人省思的事。

2002年是慶賀歡欣之年。2月16日的慶祝中華音樂協會三十週年紀念的餐會,我們將以幻燈片介紹這三十年的歷史及活動,邀請早期的團友與我們同聚一堂,共襄盛舉。我們將在5月4日舉辦第四十二屆音樂會,是慶賀「中華音樂協會成立三十週年紀念」的音樂會。從最初聯誼式的家庭聚會,「以歌會友」的社團,到每年定期的演出,迢迢的歲月帶著我們來到三十年的今天,團員們已逐漸的步入中老年,但是大家鍾情音樂的熱愛與毅力,並不因年齡的改變而減少。讓我們用婉轉、柔美、純淨的合聲之美,在清新脫俗的歌聲中,齊聲歡渡這慶賀成立三十週年紀念的音樂會。6月1日將在哥斯達黎加聖荷西市出國演唱,目前已有80餘人(包括團員的眷屬)報名參加,難能可貴的是張廖莉娜、楊明耕及林天園三位指揮也一同前往,可以想像得到,屆時必定是除了歌唱,定有歡笑,期盼這一個星期的旅遊早日來臨,並祝今年的二場音樂會成功。                                   (朱琨  2/10/2002)

Go to top